logo
搜索
 
智库建设

您了解航海学会么?

 航海学会是一个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从事航海工作的单位和人员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

1983年9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徽省航海学会成立了,从孕育、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一路风雨兼程,励精图治。40年来,学会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学术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在省内外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与科技服务、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航海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科普宣传、编辑出版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声誉,为安徽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40年的发展,历经六届理事会,目前学会已经形成具有较强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科技社团,是安徽省AAAA级社团组织,多次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中国科协、安徽省科协、省民政厅、省交通运输厅授予的“先进集体”“明星学会”“百优社会组织”“AAAA等级社会组织”“学会之星”三连贯等荣誉称号以及多项“中国航海学会终身成就荣誉奖”“安徽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先进个人称号。

航海学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航运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提高航运科技水平,组织航运技术成果评价,促进航运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时,航海学会也承担着科普工作,如传播航海文化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针对青少年。

此外,航海学会还参与和推进科教兴国、交通强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航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航海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

 

省航海学会理事长  李振标

 

 


“智慧航海,逐梦海洋”背景下的智慧内河航运建设

 一、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概念与背景

在“智慧航海,逐梦海洋”的大背景下,智慧内河航运建设正逐渐成为航运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智慧内河航运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实现航运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从而提升内河航运的安全性、效率和环保性并成为智慧航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航行安全与减少碰撞风险的措施

航行安全与减少碰撞风险是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建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雷达探测等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控船舶位置、速度和航向,实现船舶间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引入碰撞预警和自动避让系统,通过算法预测潜在碰撞风险,并采取自动避让措施,极大地降低了碰撞事故的发生率。

案例分析:长江智慧航运工程

长江智慧航运工程通过构建覆盖全江段的船舶监控网络,实现了对船舶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在该工程中,引入的碰撞预警系统已成功避免了多起潜在碰撞事故,显著提升了长江航运的安全性。

三、高精度导航系统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高精度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内河航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高精度卫星定位、惯性导航、雷达探测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船舶的精准定位和导航。同时,自动驾驶技术通过算法自主学习和优化,逐步实现了船舶的自主航行和避让,极大地提高了航运效率。

针对性建议: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建议加强高精度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其精度和可靠性。同时,积极推广相关技术的应用,鼓励航运企业采用新技术提升船舶的智能化水平。

四、内河水上交通管理策略和制度创新

智慧内河航运建设需要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制度创新作为支撑。通过建立统一的航运信息平台,实现船舶、航道、港口等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管理。同时,引入市场化、法治化的管理手段,推动航运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五、船只污染治理及环保技术创新

船只污染治理和环保技术创新是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设备,减少船舶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对船舶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理,实现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创新性建议:构建绿色航运生态体系

建议构建包括船舶、航道、港口等在内的绿色航运生态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航运业的绿色发展。同时,鼓励航运企业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营造绿色、低碳的航运环境。

六、航道规划与沿岸景观设计融合

航道规划与沿岸景观设计的融合是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规划航道和沿岸景观,实现航运与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内河航运的景观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七、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智慧型港口和物流园区

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智慧型港口和物流园区是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重要节点。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现港口和物流园区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同时,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的港口和物流园区。

八、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及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旅客安全出行是智慧内河航运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旅客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旅客的出行安全。

省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立人

 

 

内河新能源电动船舶发展情况

 新能源船舶是指使用新能源作为动力的船舶,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电池、液化天然气、氢能等新能源。这些新能源相较于传统的燃油动力,更低的环境污染、更低的能源成本,同时还有更高的安全性。新能源船舶的发展是响应全球对环保的日益关注以及能源成本的考虑,已成为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传统能源动力的船舶将逐步被各种新型能源供能、自动化、环保的船舶所取代。未来新能源动力船舶会是多样共同发展,根据船舶的用途应用在不同的船舶之上。减少污染和浪费,使环境更加美好。

锂离子电池动力船,也就是全电动船舶,它具有零排放、无噪音、高效、节能等特点。目前,纯电动船舶的经营和市场建造推广主要集中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发展趋势与环保意识、环保法规和环保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在船舶电力系统组网技术、电力推进技术、大功率电力并网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实现了重大突破。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和生产了一种高能量密度、高电池容量,多周期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广泛地应用在电动汽车行业。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国和消费市场。中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处于快速的转型和升级阶段。中国已成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电池生产大国。

世界上第一艘2000吨级纯电动散货船“河豚”于2019年1月由广船国际率先交付,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填补了同吨位级双电动力散货船市场的空白;同年5月,中国武昌首艘纯电驱动航道快艇“长江航道电001”下水;10月,中国首艘京杭运河千吨级纯电动运输船“中天电运001”由苏金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并通过验收后下水;11月,中船712所将中国第一艘全电力客轮“君旅号”交付。2023年安徽省港航集团定制的船途1号集装箱电动船在合裕线航道上定点开通合肥至芜湖航线。2024年山东省海洋运输集团船途1号、2号船电动货船在小青河上定点开通济南至寿光至潍坊航线。2024年下半年浙江将定点开通湖州至嘉兴至上海航线电动货船。这样的开端,不但填补了纯电动船舶在国内市场的空白,而且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纯电动船舶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155条纯电力船舶投入运行和建造,而国内只有20多条。是什么使得大规模推广纯电动船如此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标准不统一、充电设备建设不完善、电网供电能力有限、技术和成本制约难、商业化模式不明确。即便以上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是像“河豚”号这样的搭载重达26吨的电池,但其续航里程仅有80公里,能源利用率极低,难以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这也是目前纯电动船舶向远洋航行的一大瓶颈。此外,由于电动船的动力、使用的能源、推进系统与常规的蒸汽发动机内燃发动机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电动船的动力系统并不是单纯的更换发动机而已,这无疑会加大造船的费用,从而导致电动船的发展速度变慢,因此在电动化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储能装置的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体系日趋完善,国产船舶的纯电动化将不可避免,不仅局限于在广东、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航运发达的区域,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2024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中,关于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行动,提出了:(一)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支持内河客船10年、货船15年以及沿海客船15年、货船20年船龄以上老旧船舶加快报废更新。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现有燃油动力船舶退出机制。(二)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发展。支持纯电池动力在中小型、短距离内河船舶试点应用,支持船舶探索开展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设备换装模式试点应用,逐步扩大绿电、等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鼓励探索建立区域性船舶全面新能源化先行示范区。(三)完善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支持LNG、生物柴油、绿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加油(气)网点、水上服务区更新提升配套设施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建设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便捷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新能源加注作业及动力系统、储运与加注系统等关键船舶配套系统设备的风险评估。

通过政策来推动新的船舶动力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大力推动中国新能源电动船造船发展和运营。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造船业和内河航运业只要顺应潮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必将在业界中脱颖而出。

 

省航海学会监事  杨昌道

 

 

 

高科技托起跨越时空的未来航海

 船舶的航迹,是一条碧蓝色的康庄大道。

大海无言,但充满美。它的美不分时间,每一时刻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晴天或雨天,清晨或傍晚,在历史的沧桑中亘古不变。

大海一直是人类征服的对象,面对海浪、风和冰,航海探险者雄心勃勃。早期,航海被认为是一种冒险行为,极少有船主敢冒险出海到望不见陆地的洋面上去,因为那时认为,航海是可怕的,出海就意味着送死。这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技术落后,没有精确的导航。因此,在远洋航行中,确定船只的方位是第一位的。最初航海者通过白天观察太阳的高度、夜间观察北极星的方位来判断所处的纬度,依靠天体定位。航海家使用一种很简单的仪器来测量天体高度,称为六分仪,来确定船舶的位置。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航海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技艺,现在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而船舶作为航海的重要水上运载工具,经历了从原始的“刳木为舟”到今天几十万吨的超级轮船,从古代的木质结构到现在的钢铁身躯,从过去利用人力、自然动力到利用机器驱动力,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航海:体面的职业 有趣的工作

航海技术是海洋运输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繁忙的海上交通促使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发展,智能化系统的引入,更使船舶成为安全高效的运输工具。由于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航海不再是冒险的行为,它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有趣的工作。现代航海技术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船舶大型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造船材料的精益求精,船舶越造越大。在20世纪50年代,1万载重吨的船就可称为“万吨巨轮”。2000年年底,世界上拥有10万载重吨的超大型油轮(VLCC)数百艘。目前,最大的散货船为60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近年来也越来越大,6000标箱、8000标箱、10000标箱……甚至达到22000标箱。一艘40万吨超级干散货船的甲板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

二是船舶专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的需要,人们对船舶的需求更多样。过去的海洋运输船舶主要是客船、货船。近20年来,大型油轮、超级集装箱船、豪华邮轮、各式各样的滚装船、安全可靠的液化气船(LNG、LPG)、酷似航母的半潜船等专业化特种船舶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生长,让人眼花缭乱。

三是船舶驾驶自动化。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后,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加快,现代控制理论及其自适应控制等技术理论进入船舶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在船上广泛应用,从船舶自动舵、船舶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值班机舱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遥测,机舱自动化成为“家常便饭”。船舶自动化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降低了营运成本。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为“高自动化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走向了驾驶自动化时代。 

四是船舶定位全天候化。经典的陆标定位、天文定位方法已成为特殊情况下的怀旧手段。当前已经进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新时代,有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欧盟的伽里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船舶定位不再是第一位的了,已经成了驾驶员不在话下的事。

五是船舶避碰智能化。过去,在雾天、大雪、大暴雨等能见度不良的天气,船舶驾驶员就如同高度近视甚至是盲人开船,很容易酿成悲剧。而船用雷达最初用于海上避碰时,有时却因船员对雷达提供的信息处理和运用不当造成船舶碰撞。后来,自动雷达标绘装置(APPA)和雷达结合形成自动避碰系统,可用图像方式自动显示相遇船舶运动矢量线、可能碰撞点等信息。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问世,AIS可连续与其他船舶交流船舶数据,如船名、船舶种类、尺度、装载情况、航行状态和航行计划等。这大大减少了碰撞事故,使驾驶员实现了从“近视眼”到“千里眼”的跨越进步。

六是航运海图的智慧化。传统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能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在近十几年研发成功并不断完善。ECDIS上具有海图显示、计划航线设计、航路监视、危险事件报警、航行记录、海图自动改正等多种功能。这不是纸质海图到电子海图的形式变化,而是基于船舶位置的网络数据大平台,是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七是通信系统智能网络化。当船员越来越少,通信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海事通信基于地球同步卫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船与船、船与岸台,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即时沟通信息。一旦发生海上事故,岸上搜救当局及遇难船附近船舶能够迅速地获得报警,以最小的时间延迟参与搜救行动。卫星网络通信在船上的使用实现了驾驶与通信合一,传统的船舶报务员已经被淘汰。

七是通信系统智能网络化。当船员越来越少,通信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海事通信基于地球同步卫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服务。船与船、船与岸台,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即时沟通信息。一旦发生海上事故,岸上搜救当局及遇难船附近船舶能够迅速地获得报警,以最小的时间延迟参与搜救行动。卫星网络通信在船上的使用实现了驾驶与通信合一,传统的船舶报务员已经被淘汰。

如果没有海洋运输,世界上就有一半人挨饿,一半人挨冻。海运在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人经常问,未来航海是什么样子?

未来航海的开船工程师,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万里之外的巨轮。

这谁也说不清,但是正如一首歌所唱那样——“明天会更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给船舶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新型造船材料、新船舶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基于卫星网络的物流网以及区块链与现代船舶工业深度有机融合,将使船舶发展迈上新台阶——高度智能的、脱碳型的自主化现代船舶,新动力、新材料、超导电磁的高智慧船舶等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航海是一个崭新的大领域、大范围。到那时,航海将是科技与艺术碰撞所产生的美。

智慧集装箱装运的无人码头汽车、管理海事的专用无人飞机、无人驾驶的几十万吨级超级巨轮、靠机器人管理的无人码头……这样的场景是被科技与艺术支撑起来的智慧航海,很像一个美丽的工作游戏世界。

一人驾驶几艘十几万吨船舶,是坐在办公室里开的。驾驶员不再称为船员,他们将是一种新型的白领工程师,边喝着咖啡边开船。开船人不单单是职业,而是工作与娱乐的有机结合。

这不是梦想,让我们满怀激情去拥抱航海的未来吧!

                            省航海学会常务理事  张 琼

 

关于世界海事日的概述

 “世界海事日”是由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在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由各国政府自选一日举行庆祝活动,以引起人们对船只安全、海洋环境和国际海事组织的重视。每年海洋日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均准备一份特别文告,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主题。

“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现在1978年。1978年3月17日正值《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今后每年3月17日为“世界海事日”,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为第一个世界海事日。1979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第十一届大会对此决议作出修改,决定具体日期由各国政府自行确立,考虑到9月的气候较适宜海事活动,因此今后的世界海事日改在9月最后一周的某一天。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航海日”自此成为政府主导、全民参加、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

“世界海事日”旨在加强各国对海洋事务的重视,宣传海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等。每年的世界海事日,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会在该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各国也应在该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美国:美国的航海节是每年的5月22日,以纪念1819年5月22日美国蒸汽机船从佐治亚洲的萨瓦纳港起航。 为弘扬美国人的航海文化与爱国精神,每年的航海节都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日本:日本的航海节是每年的7月20日,日本政府要求全体国民在这一天反复思考大海航行对于日本的重大意义。

英国:英国各地庆祝航海节的日期和名称各不相同,其中,英国大雅茅斯航海节于每年9月6日至7日在大雅茅斯港举行,以纪念当年盛极一时的英国航海事业。  

加拿大:加拿大的航海节定在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自1986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航海节被加拿大人称为加拿大国际龙舟节。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首届“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这一天也被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省海事部门以船艇悬挂满旗和鸣笛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全省各地的海事执法人员,分别举行集体宣誓,要学习郑和精神,恪尽职守,为航海和海洋事业发展服务。

中国航海日文化论坛是由国家航海日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共同主办,以推进全民海洋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定期性公益性学术论坛活动。

2024年7月11日,是我国第二十个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作为2024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的主题,不仅契合了今年世界海事日“领航未来:安全至上!”的主题,也体现了航海人对未来的期许。7月11日,2024中国航海日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行,中国航海日活动周正式开启。为庆祝中国航海日,全国各地也在举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航海日系列活动 。

 

省航海学会办公室主任   朱水英

 

 

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

 科技成果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活动,旨在通过组织行业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

一、科技成果评价的定义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行反映,指出其贡献及成就,帮助科技管理部门客观地评估科技成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成熟度、可行性、应用前景、潜在风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

二、科技成果评价的方法

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评估、社会效益评估和成果转化评估等。

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评价、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评估科技成果的创新程度、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可以采用专家打分、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定量评估: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室测试等方式来评估科技成果的技术指标、性能优劣、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采用数据分析、实验室测试、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

综合评估:将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对技术指标、创新度、市场应用、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社会效益评估:评估科技成果对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可以采用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

成果转化评估:评估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和商业化潜力,包括市场需求、技术门槛、竞争态势等方面的分析。

三、科技成果评价的好处

申报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佐证:科技成果评价是申报国家地方及行业科技奖项的重要佐证之一,对于提升科技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获得政府支持:科技成果评价结果是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于科技成果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促进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价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科技成果评价的六大指标

创新程度:包括重大创新、明显创新和一般创新等。

先进性:包括领先、先进和一般等。

难度复杂程度:包括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技改等。

成熟度:包括高、较高和试用等。

应用效果:包括国际优势、国内优势和一定需求等。

经济、社会效益:包括显著、明显和一般等。

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潜力,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或商业化应用。

一、作用与意义

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表现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2.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为第一生产力重要体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与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作出贡献。

二、转化步骤

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需要经过以下七大步骤:

技术评估:评估科技成果的技术可行性、技术难度、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

市场分析:分析市场需求、市场规模、竞争情况等,确定科技成果的市场定位。

商业模式设计:根据市场分析结果,设计适合的商业模式,包括产品定位、市场定位、收益模式、渠道模式等。

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著作权登记等。

资金筹措:确定资金需求和资金来源,并进行资金筹措,如政府支持、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

产品开发:根据商业模式设计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包括产品设计、原型制作、测试验证等。

市场推广: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包括品牌宣传、渠道建设、销售策略等。

三、转化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技术转让:将科技成果转让给其他企业或机构,供其使用和开发。

产业化合作:与产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创业孵化: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独立的创业公司,进行商业化开发。

技术转化基金:政府或产业投资机构设立技术转化基金,对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和孵化。

专利授权:将自己的技术成果授权给其他企业或机构使用,以实现商业化开发和技术转化。

四、转化现状与挑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在过去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意识。

五、总结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转化步骤、选择适当的转化方式、克服转化中的挑战,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业化水平,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省航海学会秘书处秘书   蔡蓉